首页 >> 摇臂轴

虹桥商务区推综合交通规划9条对接道路启动建设园艺石

文章来源:福元机械网  |  2022-12-02

虹桥商务区推综合交通规划 9条对接道路启动建设

近几年,随着虹桥枢纽客流和背景交通量的持续增长,国展中心的全面运营、商务区主功能区、核心区及拓展区的开发,虹桥商务区的交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。根据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(纲要)》将虹桥主城片区共同纳入主城区统一管理,对虹桥商务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
据了解,2015年下半年,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的总体要求,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和市交通委共同牵头组织编制的《虹桥商务区综合交通规划》,将进一步优化、完善虹桥商务区内外交通。

对此,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和市交通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,广泛征求、反复听取闵行、长宁、青浦、嘉定区及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,受委托的具体研究单位积极努力,2015年底形成了商务区综合交通规划的总体成果,明确了道路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,对区域内的区区对接道路建设首先进行了统筹推进,共梳理出14条跨区道路,其中,三区对接道路3条,嘉定-闵行对接道路5条,青浦-闵行对接道路6条。2016年启动建设了5条道路,分别是纪鹤路-金沙江西路(闵行-嘉定)、华江公路(闵行-嘉定)、金丰路-诸光路(闵行-青浦)、金光路-蟠龙路(闵行-青浦)以及龙联路(青浦)。2017年又启动建设了4条道路,分别是华志路-纪高路(闵行-青浦)、汇龙路(闵行-青浦)、绥宁路(闵行-长宁)以及临洮路(嘉定-闵行)。

2016年,结合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(纲要)》的发布,《上海市近期轨道交通建设计划(2017-2025)》的环评公示,管委会、市交通委又多次牵头与相关区、机场集团、申通集团等部门对接,开展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并形成中期成果。之后,结合延安路中运量的开通运营,着力深化研究商务区地面公交、停车、慢行、综合管理等交通专题。在此基础上,2017年6月最终成果通过专家评审。

虹桥商务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立足近期、展望远期,从地区交通需求及特征分析出发,将虹桥枢纽、国展中心和商务区核心区、主功能区、拓展区作为整体综合研究,并适当向外扩展,分析商务区未来的交通问题和挑战,提出相应战略与总体规划方案,形成道路、轨道、地面公交、静态交通、慢行交通、综合交通管理系统规划,并梳理了近期建设计划。2017年7月,管委会与市交通委召集相关区及单位进一步研究了交通规划,推进规划中梳理的任务清单(十三五期间,四区共计59项)的具体落实。十三五期间,虹桥商务区将进一步作任务分解、推进落实,构建虹桥商务区内联外通、均衡有序、便捷高效、低碳智能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。

适度超前公交主导、均衡交通分级保障

《规划》在制订过程中贯彻了适度超前、公交主导、均衡交通、分级保障的策略。

适度超前的区域整体发展策略。道路网络率先形成整体,并与中心城、周边区域路网有效衔接。延伸城区轨道支撑区域发展,并通过纵向轨道扩展商务区辐射面。

公交主导的多式协调策略。机场快线、市郊铁路快速保障,市域长距离出行以轨道交通为主,周边区域以高等级公交及区域轨道为主,商务区内部以个性化公交为主。

均衡交通流策略。完善枢纽一纵三横快速集散系统,完善国家会展中心的配套设施建设,形成多路径、多通道和多选择的内外交通体系。

分级综合保障策略。管理体制上强调统一,注重信息化管理。形成虹桥枢纽和国家会展中心交通保障协调机构,建立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,实施分级保障,应对突发大客流等应急情况。

5个设施层面规划、1个综合管理规划

虹桥商务区内多种交通源汇聚,过境交通和到发交通重叠。虹桥枢纽主要是长距离到发交通,会展中心为展会交通,核心区是以通勤和商务交通为主,拓展区呈现出新兴地区交通特征。预计到2020年,整个虹桥商务区交通出行量达到330万人次/日,远期将突破500万人次/日。分析虹桥商务区未来的交通问题和交通挑战,《规划》包含道路交通、轨道交通、地面公交、静态交通、慢行交通5个设施层面的规划和1个综合管理规划。

1、道路交通:四横三纵、五横六纵、七越九跨:虹桥商务区将通过推进既有规划快速通道建设,完善快速路匝道系统、区域地面干道系统,加密跨屏障通道布局,辟通跨区道路,构建组团内部路网格局,优化外围通道功能,形成四横三纵高快速路网、五横六纵的区域地面干道系统、七越九跨的穿越屏障通道的路网布局。

2、轨道交通:规划建设3条轨道交通线路:除2017年底将开通的17号线之外,根据近期轨道交通规划,近期商务区内将规划建设3条轨道交通线路,其中1条为轨道13号线的延伸,1条为南北向市域铁路,1条为机场快线。远期将构建多通道进出中心城及轨道快线,加强商务区与重要枢纽和城市重点区域的快速联系,推动内部勾联整体发展。

3、地面公交:发展中运量,形成七横八纵客流走廊:围绕轨道交通建设情况和重点地区建设,构建多层次、多模式的公交体系,发挥地面公交对轨道交通补充、衔接和过渡的作用。商务区各功能区之间连接加强,未来商务区将形成七横八纵的客流走廊。提出在主要干道规划中运量(快速公交)体系,覆盖地面公交客流走廊,串联商务区主要功能区,衔接重要轨道站点及延安路中运量。优化既有公交系统,新增换乘公交,扩大公交覆盖面。完善商务区公交线路、公交场站和换乘设施建设,提高商务区公交服务水平。

4、静态交通:停车场地加速扩容:进一步完善虹桥枢纽停车,加快扩建西交通中心二期停车库和扩容东交通中心P5和P8停车场。加快国家会展中心配套停车场建设,加快国家会展中心综合交通枢纽(原5号综合停车场)建设,推进4个外围配套客车停车场和2个货运轮候区建设。合理规划核心区、主功能区和拓展区停车,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需求引导,强化区域停车资源共享。

5、慢行交通:推进核心区立体慢行空间建设:规划日常慢行空间,并保障社区休闲慢行空间。沿吴淞江滨水生态慢行空间,依托生态绿化走廊规划生态慢行空间。构建核心区立体化慢行系统,持续推进核心区立体慢行空间建设。规划自行车三级交通通道体系,鼓励共享单车,规范停放。

区域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

虹桥商务区将完善区域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,强化交通信息交互中心,统一商务区内交通信息系统的规范和标准,实现数据共享、信息互通。完善道路交通、公共交通、客流与预警信息等信息发布。在此基础上,针对不同出行需求进行引导,采取差别化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。应对虹桥枢纽及国家会展中心客流突发事件建立分级保障体系,针对不同客流强度实行分类分级保障。

文中内容、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!

西安专治耳聋是哪个医院

天津精神科医院哪家好

宁波不孕不育医院

杭州市好的皮肤医院

临沂好的泌尿医院